圖:高醫兒科部林龍昌主任(左3)與楊瑞成教授(右2)共同與學界跨領域專家合作研發而成的「人工智慧情境教室」,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多篇國際期刊,以及發明專利,更獲得2021年國家新創獎以及2023年國家新創精進獎(圖/高雄醫學院)
地方中心
傳統診斷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長期仰賴主觀問卷,如SNAP-IV量表,常因觀察者評估差異而影響診斷準確性。為突破此限制,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兒科部研發出全台首創「人工智慧情境教室」,透過科技化、非接觸式方式精準診斷ADHD,系統更已取得發明專利並擴展至全台多家醫院使用,成為國內智慧醫療應用的新指標。
該系統以模擬上課情境為基礎,透過設置智慧型課桌椅,搭配三部攝影機及大螢幕,進行動作偵測與眼球追蹤分析。其中椅子下方設置的四個荷重元件(Load Cell)可量化兒童坐姿移動頻率,客觀呈現其過動程度;攝影機則記錄眼球活動狀態,以輔助判斷注意力是否分散。這項設計不僅提升診斷的客觀性,也讓醫師得以進行更細緻的藥效評估。
高醫小兒部徐仲豪部長表示,透過這套系統,團隊已成功協助診斷超過600位ADHD病患,與傳統SNAP-IV量表相比,診斷正確率幾乎提高兩倍,具備高度準確性與敏感性。系統除具備診斷功能,亦能追蹤治療效果,透過移動幅度與眼動行為變化,判斷藥物是否奏效,有助於調整用藥策略。
這項人工智慧教室系統為跨校合作成果,由高醫小兒神經科林龍昌教授、楊瑞成教授、義守大學電機系吳榮慶教授與高雄科技大學資管系歐陽振森教授共同研發,並獲高雄醫學大學與高雄科技大學產學合作計畫支持。未來也可擴展應用於其他神經行為異常疾病的早期偵測與療效追蹤。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指出,作為醫學中心,高醫致力於推動急重難症與罕見病診療,同時積極發展智慧醫療。此次創新評估技術讓ADHD診斷不再完全倚賴觀察與問卷,而是進一步實踐「早期發現、精準介入」的臨床理念。
高醫副院長盧鴻興也補充,高醫為強化AI醫療技術,近期引進NVIDIA H200 GPU人工智慧主機,大幅提升醫療數據處理與診斷效率。該設備將用於醫學影像分析、疾病預測、個人化治療方案建構等面向,加速AI模型訓練,為病人提供更即時且精準的診療決策依據。
隨著智慧醫療日益成為主流,高醫人工智慧情境教室的成功示範,不僅有助於ADHD兒童的早期介入與追蹤,也為台灣醫療AI應用寫下嶄新的一頁,未來有望拓展至全國更多醫療機構,共同守護孩童的健康與學習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