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博士專欄 : 登陸神器失利 困於地形潮汐

日期:2025-04-16 14:02:20

圖/截圖自張競博士臉書

文/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張競

張競博士專欄 : 登陸神器失利 困於地形潮汐

去年年底西方軍事觀察家透過衛星照片,在廣州龍穴島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造船基地,發現正在建造數艘附有極長跳板之自升式海上工作平臺(Jack-up platform)。此類平臺從1960年代末期逐漸問世以來,早就成為河海工程普遍運用工作平臺;但當時就有臆測聲浪認為,此係為兩棲攻略臺灣所專門設計建造之登陸作戰設施。

但不論是本身具備動力成為自升式船舶,抑或是本身不具備推進動力系統成為自升式駁船,在海上工程運用都有其市場,特別是海底資源探勘與架設海上風電設施,都普遍運用此類海上工作平臺。在此等平臺上架設起重機與跳板,成為工程配套機具與設施亦相當普遍;全球目前約有近千艘自升式工作平臺。

不過等到今年年初,西方軍事觀察家發現在廣東湛江附近,共軍經常實施兩棲演習之灘岸區域,正在演練將不同位置分別就位之自升式平臺相互搭接,最靠近岸邊之自升式平臺,還伸出跳板延伸至乾灘,而最遠離岸邊之自升式平臺還傍靠貨船,看起來就是在進行自貨船至灘頭之下卸作業。

當時臺灣社會幾位經常評論軍事之政論名嘴,都紛紛附和西方軍事觀察者所持論調,並將此自升式平臺定位成「登陸神器」。在各方跟進吹捧此類工作平臺可用於兩棲作戰,並跨越灘岸區各種不利地形障礙時,只有筆者提出諸多異議,並且提出此種自升式平臺發展沿革說明,但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多半愛好軍事人士都不能冷靜觀察,這個「登陸神器」其實亦有諸多作業限制因素,而且很容易在大自然氣象水文條件前敗下陣來。

筆者曾經公開提醒過,海灘坡度、潮高差異、潮間帶地形以及灘岸區潮流,都很可能讓自升式平臺,就算是在最高潮時,都無法自行運動或藉由拖帶,接近到乾灘足夠距離,甚至連加上施放跳板都無法到達乾灘。

特別是在沿岸流特別強勁灘岸區,沿岸流會造成離岸流,而離岸流更會從灘岸帶出灘沙,在灘岸近處堆積出沙壩,而這些沙壩就更可能會卡住自升式平臺,讓其無法迫近岸區完成就位,並施放跳板延伸至乾灘進行下卸作業。登陸演習登陸艦擱淺在沙壩上,搞到進退兩難最後難堪收場,其實也是多不勝數。

這張照片更是顯示出,當數個自升式平臺完成就位與搭接作業後,因為潮汐變化,讓最接近岸邊之自升式平臺所施放跳板,再也無法延伸至乾灘,因此迫使下卸車輛或是人員後,仍要涉水通過激浪區登上乾灘。這張照片就是最有力證據,證實「登陸神器」還是會失利,亦會困於地形與潮汐。

兩棲作戰必須面對大自然不利條件,再同時加上灘岸區守備部隊堅強抵抗火力,每個環節都可能讓登陸作戰遭致挫敗。軍事行動沒有必勝寶典,治病亦無萬靈丹,「登陸神器」不能解決所有困境,吹牛千萬不要吹過頭囉!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

 

張競博士簡介:

資深戰略專家與政軍評論家

張競博士,現任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為中華民國榮民,曾於海軍服役,並擔任中權軍艦艦長。學術背景深厚,為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生,並取得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目前於大學教授國際關係等政治學課程,致力於學術研究與教學。

張博士勤於在媒體上針砭時政,探討國際現勢,經常接受媒體專訪並出席政論節目,對政軍議題發表見解。他的著述範圍廣泛,涵蓋戰略、國際政治、軍事議題等多個領域,獲得了大量讀者的關注和迴響。

   名人專欄
 

港區新聞網

電子信箱:kprnews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