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海委會
地方中心
為因應氣候變遷、人口老化與區域發展不均等挑戰,海洋委員會持續推動「海洋產業地方創生」政策,並於114年4月8日至9日在高雄舉辦「海洋地方創生工作坊暨113年度補助計畫成果發表會」,邀集逾百位地方政府、創生團隊與產官學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海岸聚落再生」與「藍色海灘認證」等永續發展策略,為台灣海洋政策注入創新行動力。
開幕當日,由海委會主任秘書劉國列親自出席,除致詞鼓勵地方政府加強永續海洋治理,更強調臺灣四面環海,應將海洋視為國家韌性與經濟發展的關鍵資產。本次論壇亦邀請國立屏東大學地方創生與城鄉治理中心主任葉晉嘉、漁創客創辦人張博仁、駁二營運中心主任王慧琳等人,從漁村活化、青年返鄉與閒置空間再生等面向分享經驗。下午則由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謝淑玲專題講述女力參與海洋創生的成果與挑戰。
海委會指出,未來將以三大主軸推動海洋創生:一、「建立完整海域遊憩管理及安全體系」;二、「海洋軸帶永續發展」;三、「在地海洋教育與文化主流化」。其中藍色海灘認證將參考國際環境教育基金會(FEE)標準,推動本土沙灘品質與遊憩設施升級,進而吸引國際海洋觀光客群。
本次成果發表會更展示基隆市政府等三個縣市的補助計畫成效,包括「海域安全」、「產業創生」與「海洋文化」等議題。與會者於第二天走訪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左營舊城、彌陀漁創基地及蚵仔寮漁市,實地體驗結合創生與永續理念的海洋場域再生實踐。
海洋資源處處長吳龍靜表示,海洋創生將以「海岸聚落」、「親海無礙」、「藍色海灘認證」及「綠色海岸遊憩」為發展平台,透過輔導與整合,實現產業轉型與社區再生的雙軌策略。至今海委會已輔導9個縣市,未來將擴大規模與深化輔導內容,推進市場化與永續營運目標。
海委會強調,未來將持續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以高雄作為典範,推廣海洋成為地方轉型的起點。期望透過跨域對話與政策創新,為台灣海洋永續發展開創新局,也盼將台灣海岸美景與文化魅力推向國際舞台。